《買房別談感情,投資要講邏輯》
昨天【濱室地產社群】第一次聚會,我看著現場各路高手聊得熱火朝天,突然有種感觸。
這幾年,我看太多人買房都像談戀愛——挑外表、挑感覺、挑品牌,最後睡不著覺的,幾乎都不是買錯,而是「想太多」。
我做房仲 14 年,一句話總結我這些年的心得:
👉「你買來住的,跟買來放的,是兩個世界。」
🏠 一、自住的世界:活得舒服比較重要
如果你是要「自住」,那建商品牌的確有差。
因為你要住得久、住得安心,裝潢、管線、格局、隔音這些都會影響你每天的心情。
但我也要老實說一句:
現在台灣缺工缺料,就算是好品牌,也難免會出現問題。
差別只在「好的建商出事會處理」,爛的建商出事只會推責任。
所以我的建議是:
選擇適合自己生活圈、負擔得起、又有品牌保障的房子,
別追求完美,因為沒有建商能做出「完美交屋」。
記得一定要「驗屋」,那是自住者唯一的底線。
💰 二、置產的世界:別跟房子談戀愛
如果你是「長期置產」,拜託你放下浪漫,回歸現實。
品牌只要不太差就行,地段才是一切的靈魂。
我自己從不會為了置產型產品而睡不著,因為我只看一件事——
它「保不保值」。
舉個例子。
如果讓我在「台積宅」與「捷運宅」之間只能選一個,
我會毫不猶豫用腳投票選「捷運宅」。
為什麼?
因為產業會變,市場會動。
十年後你能確定台積電還是這麼強嗎?
但我能確定,除非哪天戰爭把捷運炸了,
不然它十年後依然在那裡,繼續載著人潮。
🚇 三、地段的底層邏輯:看人性
我很喜歡出國時去搭地鐵。
你會發現,不論是巴黎、阿姆斯特丹、東京還是首爾,
捷運 800 公尺內的住宿永遠最搶手,也最貴。
你知道租金投報率,也知道市場供需,
但最關鍵的是「人性」。
人性就是——懶、怕麻煩、想方便。
所以交通便利的地方,房子永遠有人要。
這不是你要住的房子,
不要跟他談戀愛,他是你啞巴兒子。
不要嫌他:
1️⃣ 衛浴沒開窗
2️⃣ 格局中風水抗性
3️⃣ 附近沒有明星學區
4️⃣ 一層好幾戶,住戶複雜
5️⃣ 樓層不夠高
6️⃣ 沒有景觀
因為這些都只是「情緒上的缺陷」,
真正會讓你賠錢的,是「地點錯誤」。
🧭 四、我挑置產房的三條鐵律
只要地段符合以下三條,其他我都能接受:
1️⃣ 走路 800 公尺內有捷運(或確定會開通)
2️⃣ 7-11、全家一定要有,不然租客會餓死
3️⃣ 至少有一間大型超市(全聯、大潤發、楓康、家樂福任一)
這些不是什麼高深學問,而是最實在的生活邏輯。
我買的「市政1號院」就符合其中兩項。
我從不擔心它會跌價,因為我的理由很單純:
「長抱的邏輯沒變,市場再震也不慌。」
這就像投資股票一樣,
當你原本買進的理由消失了,就換產品。
只要理由還在,就該心如止水。
💬 結語:市場不需要信徒,只需要思考者
我知道,講真話會被討厭,
但我寧願被討厭,也不想違背良心。
這篇不是什麼教科書,也不代表整個市場,
只是我這十四年在第一線看到的真實。
我寫的文章從不刪,
因為那是我在記錄房市的變化、自己的觀察,
當下我看到什麼,就想分享什麼。
你可以不同意,但希望你能尊重。
因為市場是大家的。
如果你真的想在房地產這條路上走得遠,
請記得:買房是功課,不是信仰。
房子不會辜負你,只有你在買的那一刻辜負了自己。
因為你相信了感覺,卻沒相信邏輯。
——
我是阿濱,一個每天跑在第一線的房仲。
希望這篇文,能讓你少一點幻想,多一點邏輯。
覺得有道理的,幫我分享出去,讓更多人看清現實。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