歐洲逛一圈回來,我才發現:台灣人早就把「房價」當神在拜
如果有一天你發現,這幾年推著你往前衝的,根本不是「成家夢」,而是「房價不會跌」這句教條,你敢不敢承認?
我是阿濱,做房仲 14 年。
每天跑第一線,看太多家庭,把三十年青春、未來選擇權,全壓在一間他其實沒看懂的房子上。
先講我在歐洲看到的畫面。
整個城市多半是三、四樓建築,線條簡單,生活感很重。
但教堂一定是往天上長,你走到哪裡都看得到——高、亮、壯觀。
走進去,挑高、彩繪玻璃、拱形穹頂、長廊光線、聖壇、燭光、管風琴,營造出莊嚴殿堂感,要你自然覺得:
「我很渺小,祂很偉大。」
那是一套設計精準的「信仰工程」,沒有對錯,是文化。
台灣在房地產這件事上,也有一套很像「儀式」的東西,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。
接待中心設計得漂亮,是專業;
簡報講得動人,是技巧;
媒體、名人、親友群組,不斷轉貼買房故事,是氛圍。
這些都不是壞事,本來就是產業的一部分。
真正讓我卡在心裡的,是——
我們的購屋決策,常常是被「儀式感」推著走,而不是被「數據」拉回來。
你回想幾次看屋經驗:
走進空間,燈光舒服、樣品屋香香的、未來生活被描繪得很美好。
你開始告訴自己:
「這區很有前景。」「這產品感覺會漲。」「大家都說要搶,晚了就沒了。」
從這一刻開始,你的腦袋,默默從「計算」切換成「相信」。
這次去歐洲亂晃 20 天,荷蘭哈倫街區、比利時布魯塞爾、巴黎市中心、房仲店面有,但不多,也不搶戲(三個國家,總共看不到超過 10 間)。
#台灣與歐洲有巨大文化差異
歐洲還有租屋黑名單制度,對租霸有約束。
資訊透明、權責清楚,兇宅不是鬼故事,而是可以被查證、被處理的風險項目。
規則先擺好,再談情緒。
我們有什麼?
很多人比誰先上車、比總價多高、比「敢不敢壓身家」,
卻很少比「誰算得比較清楚」。
所以我才說,我不是要大家不買房,也不是叫你不相信專業。
我是在提醒:信仰可以有,但你要先有自己的審核機制。
你要怎麼確定自己不是被儀式牽著走?我直接列給你:
一、先看實價,不是先看故事
同一區、同類型產品,過去一年成交多少?
實際成交價跟你現在看的開價差幾%?
沒查就下訂,那叫「感動購物」,不是資產配置。
二、先算現金流,不是先看「以後會不會漲」
每月房貸+管理費+稅金,加起來佔你家可支配所得多少?
超過 35~40%,風險就已經偏高。
你不是在跟建商拚,是在跟自己未來的每一口呼吸拚。
三、先看租金報酬率,不是先背銷售金句
買來自住也好,但你要知道:
如果有一天收入出問題,這間房子能不能出租撐住你?
報酬率差到離譜,還硬說「沒關係,地段保值」,那就是信仰接管大腦。
四、先看供給量,不要只聽「稀有」兩個字
重劃區未來三年交屋幾千戶?
附近一堆同質產品?
如果你知道這些,還相信「買到就是賺到」,那不是市場問題,那是你選擇當信徒。
我寫到這裡,要再講一個立場給你聽清楚:
我不是要你「不要信代銷、改信阿濱」。
#只是在換一個神壇
#沒有比較健康
我尊重每一個在第一線講解產品的人,很多認真專業、資料做得比你還勤。
重點不在誰說服你,重點是——
當別人給你資訊、給你畫面,你有沒有自己那套「驗算系統」。
真正成熟的買方,不是最會酸、最會懷疑,而是問得出這幾個問題:
「這案場附近一年的實價,可以給我幾筆參考?」
「這個坪數、總價,投報大概多少?」
「交屋之後附近還有幾案要推?會不會供給壓力大?」
「我這收入比例,這樣貸款壓力你覺得安全嗎?」
如果對方能好好跟你講清楚,那是專業。
如果講不出來,你自然知道該打幾分。
整個過程,不需要吵架、不需要陰謀論,只需要你多問一句。
身為房仲,最輕鬆的劇本是:
你們繼續迷信房價,我繼續幫忙簽約,大家都開心。
但那不會讓這個產業被尊重,也不會讓你的人生比較安全。
我寧願當那個有一點掃興的人,提醒你:
房子可以買,但拜託先看懂再買。
別再讓一間你沒算清楚的房,變成你 30 年不敢轉身的人生枷鎖。
如果你看到這裡,心裡有一點刺、一點鬆一口氣,覺得有人終於把話講白,
那就把這篇轉給正在看房的朋友。
不是要他們「不要買」,而是提醒一句:
「你有權利知道真相,然後再決定要不要相信。」
當越來越多人用這個標準看房,
房價會不會立刻崩?不一定。
但至少——
少一點人被情緒推著走,多一點人靠自己做選擇;
那一天,市場會比較健康,
而我們這些在第一線的,也比較配得上「專業」兩個字。
最後送你一句話「如果一間房要你關掉計算,只剩信仰,那不是投資,是等著被現實打臉!」
#近期訪談台中三大不穩定區域
#寶佳大道
#台中海線
#北屯機捷
#超有感寫下本文
#照片是在荷蘭哈倫唯一看到的房仲店頭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