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一篇,我想寫給正在撐的你。
這兩天台中工具機圈,都在轉貼同一則文:
「威xx漢、龍xx械、馬xx業、龍xx機、艾xx、達xx、向x,通通打包不做了,撐不下去!鉅x要砍到剩 30 人,X泰裁 60 人,X崴這個月減 30 人。」
很多人以為這只是另一篇「景氣很差」的抱怨文。
但對我來說,那不是一則貼文,是一間一間房子,準備被迫丟到市場上的「警報」。
01|他的故事:從換大房,到被逼賠售賣房
前幾天,我在豐邑 One+ 陪一位屋主蕭大哥,辦完程序、拿到換證許可證。
聊天過程,他很平靜地說了一句話:
「我是非自願離職啦。」
故事一拉開,其實很典型,卻也很刺痛。
- 一開始,他跟太太只是想「把舊房子換新房」
- 兩夫妻好好算過薪水,房貸負擔五成以上都 OK,所以敢換
- 那時候,還沒有 919 事件,還沒有後來一連串限貸令
結果這六、七年來,
他所在的傳統產業一直沒好過——工具機訂單忽冷忽熱、價格被砍到見骨,
公司撐到最後,不得已只能走向那兩個字:裁員。
「裁員那天,我跟我老婆是真的不知所措。」
「本來還想再撐撐看,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公司。」
還沒找到新工作,家人又突然確診重大疾病,醫療費壓上來,
舊房子又因為限貸令的關係,一直卡著賣不掉。
最後,他只能做一個決定:
「把原本夢想中的新家,拿出來賣。」
不是因為投資失利、也不是炒房玩過頭,
就是一個在傳統產業打拚多年、想給家人好一點生活的換屋族,
被現實,慢慢磨到角落。
02|2025 年的關稅、匯率,傳統產業真的「己死」嗎?
你可能會問:「不就裁員?哪個年代沒有裁員?」
差別在今年,刀子特別利。
2025 年 4 月,工具機相關的關稅議價壓力上來,
同一時間,匯率從 31 衝到 29,
出口訂單不是沒進來,而是「做了會賠錢」:
- 原物料成本漲、關稅談不攏
- 匯率大幅升值一波,外銷報價來不及調
- 上游喊撐不住,下游殺價殺到見骨
老闆每天算的是:「接單 → 賠錢;不接 → 現金流斷。」
員工每天想的是:「下個被叫進會議室的,是不是輪到我?」
台灣新聞每天告訴你「經濟成長、股市創高」,
但那是蕭大哥口中那句:
「那是快樂表啦,我每次看到新聞都覺得在被笑。」
被裁員的不是數據,是一個個正在繳房貸、養小孩、顧長輩的家庭。
03|房子為什麼要賠售?真正壓垮的是工作,不是房價
很多人看到這種案子,都只問我一句:
「阿濱,這間屋主賠很多嗎?」
我老實說,這幾年在第一線,我看到的畫面比較像這樣:
- 收入先斷,房價才跟著被迫修正
- 不是市場突然崩,是家庭現金流先崩
- 傳統產業一裁,最先被處理的是「第二間房」、「換屋夢」
- 原本要換大房,變成「先求活下來」
- 限貸令+景氣冷,舊房子賣不掉,新房子繳不下去
- 最後只好用賠售,把自己從水裡拉上來一口氣
你在新聞看到的是:「某社區成交單價跌破前高多少 %」
我在現場看到的是:
- 太太在旁邊不太說話,只問一句:「這樣賣掉,我們還有退路嗎?」
- 屋主簽委託的那一刻,眼神不像賣房,比較像「想快點結束一段撐不下去的日子」。
我們一直被教育「買房是剛性需求」、「房價只會漲不會跌」,
但很少有人提醒你:
你最大的風險,不是房價波動,而是你以為很穩的那份工作,其實一點都不穩。
04|我寫這篇,不是要你恐慌,而是提醒你:你有「知」的權利
我當房仲已經 14 年,
看過太多人把所有希望,壓在一間房子跟一份工作上。
所以,借這個案子,我想誠實講幾件事:
買房前,先看清「產業」
如果你在的是傳統出口產業、接單很看天吃飯,
房貸比例就不要開到那麼滿,留點空氣給自己。
不要只看政府公布的數字、新聞上的標題
你有權利知道:某些行業早就悶了六、七年,
並不是今天突然才變冷。
遇到問題,不要怕找專業的人談
包含房貸重談、資產重整、甚至是賠售出場,
那不是丟臉,而是替家人把風險止血。
我寫這篇,不是要你不買房、也不是唱衰台灣,
而是希望你在做人生最大筆支出之前,
可以掌握更多真實的資訊,而不是只聽「快樂表」。
05|幾句說在前面(也是說給酸民聽的)
最後,我要把立場講清楚,免得又有人誤會:
這只是我的觀點與現場觀察,不代表整個市場狀況。
我看到什麼案子、什麼故事,就會如實寫出來。
你如果不認同,也沒關係,市場是大家的,我尊重每一個不同立場,但也希望彼此理性討論、基本禮貌要有。
我寫的文章不會刪。
我有習慣記錄房市的每一個階段,
當下看到什麼,就分享什麼,
好幾年後回頭看,你才知道自己當時是怎麼判斷的。
我知道講真話一定會被討厭。
但如果我選擇閉嘴、只講大家愛聽的,
那我就只是多一個「帶你買房的推銷員」,
不是我想當的那種房仲。
真正壓垮一個家庭的,從來不是房價,而是「我們都以為不會出事的那份工作」。




